首頁>>國際

多地發布關于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2023-02-13 08:56:11 | 來源:泛目錄寄生蟲接單TG:
小字號

《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特殊的按摩精油(2023已更新(今日服务)【妹姊多可选】形象好气质好,年轻漂亮,服务好!全城服务,全天恭候随叫随到。

  多地發布關于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方案

  助力“雙碳”,人才缺口這么補

  近日,天津??市科學技術局等6部門發布《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強綠色低碳領域人才選拔培養,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不只是天津,放眼全國,上海、吉林、貴州、內蒙古等地相關政府部門也已經陸續發布了關于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升綠色低碳人??才培養能力”成為各地方案中都提到的一項內容。

  產業、技術變革催生新需求

  2020年,我國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就是人們熟知的“雙碳”目標。

  其實,早在“雙碳”目標提出前,我國的清潔能源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就,在水電、風??電、光伏及氫能、儲能等領域,人才隊伍培養與建設均在有序進行。而當“雙碳”目標提出后,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就此開始,清潔能源領域人才隊伍開始走上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轉型之路。

  面對新形勢,原有人才隊伍能否滿足需求呢?

  答案是否定的。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開發服務處處長牛萍在具體調研中發現,戰略科學家不足、復合型人才稀少、產業人才短缺成為當前“雙碳”科技人才市場的主要??特點。

  牛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面向“雙碳”目標,通識教育難以滿足復合?型“雙碳”科技人才的培養需求,導致高校“雙碳”科技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與此同時,“雙碳”領域相關產學研合作不足,產業人才缺乏,這些都是導致“雙碳”人才出現緊缺的原因。

  在具體產業方面,從教育部下發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儲能與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等領域尤其缺乏人才支撐。

  “人才需求的改變,源于產業需求的變化。”相關業內專家表示,“在‘雙碳’目標提出前,氫能和儲能產業關注的是‘能’,而在‘雙碳??’目標提出后,產業的關注點轉變為‘碳’。換言之,‘雙碳’目標的提出使氫能和儲能等相關產業的技術目標,由追求相對減排率轉變為追求絕對減排量。”

  不僅是產業變化,技術變革也會帶來人才需求的改變。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被形象地稱為“碳捕手”,其可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并運輸到特定地點加以利用或封存,具有減排規??模大、減排效益明顯的特點。

  不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并未“?合體”,而是各自分散在不同行業。伴隨降碳要求的不斷增加,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利用的技??術需求也隨之增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被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同時,行業從業者也要完成技能、知識等的“交叉融合”,此外還需要復合型人才的加入。

  產學研多方推進人才培養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三峽現代能源創新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拔地而起。示范園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拉了個群”,聯合產學研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源網荷儲”(以“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為整體規劃的新型電力運行模式)一體化新型能源系統發展,建設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

  “示范園中的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是三峽集團培養儲能技術人才的一個基地。”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綜合能源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尹立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20年,他們綜??合考量全球先進儲能技術,結合我國地理、氣候特點,選擇對8種新型儲能技術進行研究,并建成2個行業急需的大型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20余??家科研單位進行技術攻關,聯合培養人才。

  此后短短2?年,一系列儲能技術成果相繼落地:當前國內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設備,國內規模最大、類型最豐富的儲能系統動態模擬平臺,兆瓦時級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

  科研成果創下“行業??之最”的同時,科研人才也不斷涌現。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統計資料顯示,目前集團已培養博士20余名,其中15名青年骨干研發人員已走上企業儲能一線工作崗位。

  產業之外,以培養人才為己任的高校也加快了探索的腳步。

  2021年9月,清華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作為學科交叉研究平臺,該研??究院整合清華大學相關領域學科優勢,直面“雙碳”領域復合型人才稀少等難題,協同打造低碳?、零碳、負碳等顛覆性的核心技術,推動碳中和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環境學院教授魯璽介紹,目前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有8??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涵蓋低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零碳建筑、零碳交通、工業深度減碳、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戰略及氣候治理與碳金融等交叉領域,以系統思維推動碳中和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

  關鍵一步在于轉變觀念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正式印發,從國家層面對“雙碳”工作進行頂層設計。此后,各領域“雙碳”行動方案陸續出臺,“雙碳”“1+N”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雙碳??”科技人才培養的政策舉措不斷優化。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從加快緊缺??人才培養、促進傳統專業轉型升級、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等9個方面,明確22條主要任務和重點舉措。同年8月17日,科技部等九部門發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提出推動國家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培養和發展壯大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建設面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可持續人才隊伍。

  “對于‘雙碳’人才的培養,我國在‘雙碳’‘1+N’政策體系下,不斷統籌優化‘雙碳’科技人才培?養舉措,頂層設計已相對健全。”牛萍介紹,但在省市區縣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的“雙碳”工作實施方案及規劃中,對“雙碳”人才培養雖?有所提及,卻仍然缺乏關于“雙碳”人才的專項政策,缺少更具體的實施舉措。

  在牛萍看來,雙碳人才培養的關鍵一步在于轉變觀念。從科研人才到產業人才,都需要將“碳”的觀念樹立起來,提?升自身的“雙碳”素養,讓“雙碳”理念先行。尤其是各級?政府部門,可以通過開展科技人才“雙碳”素養提升行動,為各類“雙碳”人才涌現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未來,面向“雙碳”科技人才的培養需求,牛萍建議,要建立“雙碳”重點領域全球高層次人才動態監測機制,為“雙碳”科技人才靶向引進和自主培養提供決策參考;加強符合“雙碳”標準的復合型科技人才培養,在國際標準平臺上擴大中國的影響力。(科技日報 記者 何 亮) 【編輯:房家梁】


  《  多地發布關于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 》( 2023-02-13 08:56:11版)
(責編:admin)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